公共文化事業部 張生平
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,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,增強文化自信,圍繞“舉旗幟、聚民心、育新人、興文化、展形象”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,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,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。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,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,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,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,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。作為文化擺渡者,我們更應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、傳播好中國聲音,展現可信、可愛、可敬的中國形象,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。
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,在我看來必須要找準群眾的文化需求,精準施策、精準投入,讓公共文化服務重心下移、向基層延伸,多一些接地氣、有活力的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服務活動。作為一名黨員和業務骨干,我會以二十大精神為引領,圍繞集團公司十四五高質量發展,堅定不移在本職崗位上履職盡責,擔當使命,積極探索特色化、多樣化、定制化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,推廣“訂單式”“菜單式”“預約式”“一站式”的公共文化服務解決方案。今后公共文化業務怎么干,如何創新創績,我從以下四個方向談談思路和觀點:
一、用好創新模式,孵化公共文化新業態
我始終堅持渠道優勢,強化品牌特色,創新業務合作模式和三年來積累的經驗成果,繼續推進建設全民共享的高品質公共文化空間,可持續運營服務等一系列的實施,為助力鄉村振興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,以下五種業務模式是下一步拓展發力的方向:
一是政府主導,企業參與,打響城鄉文化服務品牌。進入新時代,旗幟鮮明的建好陣地,建成可持續運營的公共文化體系和文化品牌,是當前各級政府大力推進和關心的首要任務,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建設上,我會圍繞“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)+書店+復興少年宮”等的公共文化建設解決方案新模式,積極推動,爭取合作,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和運營管理提質增效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。
二是政企合作,互利互惠,實現公共文化互融互通。“新華文化驛站+智慧圖書館分館”合作模式,臺山市推廣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引領性,這個項目的特點呈現多方合作,整合資源,互利互惠,充分利用新華書店的品牌效應優勢,參與建設規劃,提供運營管理,打通公共圖書館和新華書店網點聯營共管的精準服務合作,為提振鄉村振興,助力美麗鄉鎮起到積極作用。
三是發揮新華書店外溢效應,創新服務運營模式。依托新華書店的品牌優勢,重點推動“新時代文明實踐所、站建設+文化活動運營”的服務方式,積極參與在公共文化服務陣地的提質增效建設上,突出文化空間的融合閱讀,融入數字資源、圖書借閱、科普創客等特色功能,策劃整合文化服務資源,形成活動清單,定期開展教育講座活動,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惠民活動得到顯著提升。
四是整合陣地,強化功能,鑄造文旅一體化項目。堅持陣地融合、文化引領、功能俱全、突顯特色的規劃思路,大力推動“新時代文明實踐所(站)+黨群服務中心+旅游服務中心+青年人才驛站”等融合建設方案,圍繞美麗鄉村建設,挖掘地方特色,依托5G、大數據,VR\AR\MR等新技術,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更加精準、更有針對性的服務,促進文旅融合。
五是積極搭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服務項目。積極推動城市書房、校園閱讀空間、黨建書吧、公共閱讀角等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,在設計風格和功能定位突顯特色,打造新型的文化地標和閱讀打卡點;在管理運營上積極探索造血功能,實現長期有人管,定期有更新,形成可持續互利雙贏的公共文化服務精品。
二、優化資源配置,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
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,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,在公共文化建設上需求和供給之間緊密圍繞“好不好”、“用不用”的解決思路大力挖掘公共文化產品,只有不斷豐富更多接地氣的優質產品,堅持創新服務方式方法,才能有效地滿足人民群眾需求,公共文化資源發揮社會效益最大化。從以下四個方面發力:
一是優化產品,實現資源多元配置。堅持加強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建設,不斷豐富資源總量,創新資源樣態,提升資源質量,打造分級豐富、品質優良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庫,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、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,同時借助手機APP端、PC端、聽書一體機、VR頭盔等設備,創新多元閱讀體驗方式,提升人民群眾的閱讀興趣。
二是共享資源,打通公共文化平臺。圍繞縣、鎮、村三級公共文化構建互聯互通、資源共享的服務平臺,實現圖書館、文化站、農家書屋互聯共享,有效盤活公共文化資源。特別是將農家書屋作為基層文化提升著力點,運用數字化、智能化管理手段實施常態化運營,能夠把農家書屋盤活,讓基層百姓更有效、更公平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福利。
三是創新服務,解決大眾文化需求。加強政企合作,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配置,在政府機關、社區、學校、交通樞紐、商圈、產業園區、公園、廣場等場所提供便捷式公共文化服務,通過配置互聯互通的設施設備,將新華書店閱讀服務有機聯動起來,解決人民群眾智能借閱、售賣、預約等文化需求。
四是培育品牌,豐富公共文化活動。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精神文化需求的不同特點,提供豐富多樣的公共文化活動服務,提升服務的精準化、精細化水平,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活動需求。堅持弘揚培育優秀傳統文化,傳播紅色文化經典,廣泛推廣全民閱讀和科技科普活動,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,利用宣講、誦讀、展覽、表演、體驗等活動方式,形成“菜單式”的文化服務清單,推動文化服務進機關、進企業、進校園、進社區、進軍營。
三、搭建服務平臺,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
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,關鍵在于健全機制、搭建平臺,把“送文化”和“種文化”結合起來,加強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,挖掘政策資源,推動新華書店廣泛參與公共文化建設,增強新華書店文化“造血”功能,著力持續運營,提升服務效能,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:
一是搭建“書店+文明實踐”服務平臺。充分利用新華書店文化品牌陣地優勢,按照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五大平臺建設標準,在各大書店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陣地,常態化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,為解決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強有力的支撐。
二是搭建“書店+公共圖書館”服務平臺。積極參與“粵書吧”“風度書房”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,鼓勵政府出資建設,新華書店提供場地和建設方案并承擔運營服務,雙方共建共享實現公共圖書場館資源互融互通,搭建可持續、有活力的文化服務平臺。
三是搭建“書店+特色空間”服務平臺。利用書店網點特色陣地,融合書店和特色空間(如愛心驛站、青年人才驛站、青少年研學基地等),通過爭取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,進行標準化建設、專業化管理、常態化運營,做好做優社會效益,爭創經濟價值。
四、鍛造鐵軍隊伍,提升業務拓展能力
公共文化業務拓展涉及到諸多領域,如何提供精準的公共文化服務,打造文化品牌,把產品做成項目,關系到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。在這方面,必須加強政策解讀,熟悉流程運作,加大業務模式推廣力度,聚焦優勢項目和產品推廣,提升團隊項目執行能力,進行區域重點推廣、覆蓋,引領示范,形成品牌效益。
一是產品精準分類,提升業務水平。公共文化產品類別形式多樣,增強對產品特點、場景應用及銷售模式的歸納梳理,在功能上進行分類指導,形成有效解決方案,引導業務隊伍熟悉產品介紹,提高宣傳推廣力度,增強市場應用。
二是抓好團隊建設,提升業務能力。加強組織業務培訓,統一思想和目標,研究項目產品特點,提高項目策劃和產品營銷能力,團隊業務能力要進一步提升。
三是定期組織內訓,強化業務擔當。梳理公共文化業務類型,制定項目標準建設指引,掌握項目采購流程,做好項目宣講,常態化開展點對點幫扶、指導,培養子公司業務骨干,應用績效考核激發積極性,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業務下沉。
四是挖掘優質資源,傳幫骨干隊伍。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服務活動,挖掘優質合作單位,建立專家名家資源庫,立足新華書店門店常態化開展優秀傳統文化、經典誦讀等活動,帶動一批、培育一批骨干隊伍,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、點)、嶺南書院、閱讀空間、文化場館等公共文化空間文化活動服務水平。
新華書店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存在的機遇和挑戰必然共同存在,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,圍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,增強文化自信,廣泛參與廣東省文化強省建設,創新思路,發揮優勢,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,為更加充實、更為豐富、更高質量地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貢獻一份綿薄之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