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6日至20日,南國書香節圓滿舉行,在這個炙熱的夏天,留下了一個迷人的背影。過去幾天,筆者也和書友們一道,參與了一場龐大的“精神趕集”,體驗既密集又松弛的“書式”生活。
如果說,閱讀是文明的標尺,那么一場以閱讀為名的盛會,也是一座無形的文化地標。已逾而立之年的南國書香節,始終與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的足音同頻共振,它丈量著城市的高度,銘刻著改革的印記,已然深嵌于日常生活之中。前不久,《2023“書香中國”全民閱讀品牌傳播影響力報告》發布,“書香嶺南”閱讀品牌影響力全國第二,作為“文化名片”的南國書香節,想必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。
“懷有對塔尖的向往,才能造就成金字塔?!?月17日晚,《花城》45周年暨第八屆花城文學獎頒獎典禮揭開帷幕,17部獲獎作品驚艷亮相。去年3月,花城文學院落定羊城,廣東文化界再逢盛事,如今又迎高光時刻,期待開啟下一個精彩:延續先鋒、開放、包容的“花城”氣質,不斷“向南”而新,打造筑巢引鳳的灣區之窗、潤物無聲的精神家園。攜從“高原”邁向“高峰”之姿,與棲居在此的市民親密擁抱,可謂是更高維度的“貼地飛行”。
這就是文化空間的魅力所在。即便看書可以一鍵觸達,但“現場”的意義從未消解;即便“文學被邊緣化”的聲音不時響起,但“燈塔”的力量始終堅挺。徜徉于書香彌漫的展館,總有一些片段令人動容:當不似預期的天氣也沒擋住逛展熱情,當輪椅少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獨自穿行,當十歲半的女孩舉起小手向名家提問,當外地書友風塵仆仆地拉著行李箱參加活動……有一種“愛閱之誠”,無關身份、年齡、地域,只要愿意捧起一本書,便總能與文化不期而遇,和驚喜撞個滿懷。
這便是全民閱讀的具象表達。從在《流浪地球》中仰觀宇宙之浩瀚,到在春秋中追尋人生的磊落,再到在《史記》中對中華文明抱以溫情與敬意……書香節不只是讀書,各種觀點的碰撞、思想的交流,不斷地延展著時空的邊界。那些不約而同的掌聲、心領神會的相視一笑,也在將素不相識的人們迅速拉近。事實上,在這樣的深度對話中,城市本身也得以被重新認識——作家馬伯庸透露,創作《食南之徒》的靈感來源,源自此前參觀南越王博物院時看到的南越木簡。從“江南人”慢慢變成“嶺南人”的作家葛亮也表示:“越熟悉嶺南文化,越想為它做點什么?!庇墒怯^之,這片有著天然多元性的土壤,不愧為一個故事富礦、一片文藝沃土。
這更是文化強省的生動縮影。廣州國家版本館、廣州藝術博物院、花城文學院、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……近年來,廣東以卓越的文化地標建設帶動文化建設,高品質文化供給不斷豐富。再以本屆書香節為例,設立521個分會場,舉辦2000多場重點活動,均創歷史新高。既要“以文化人”又要“以文化城”,這份“到書香節去”的自覺,同樣源于多年澆灌。雖然日用而不覺,但一旦冠以“全民”的名義,其乘數效應便不可低估。
以書會友,以節為媒;靜水流深,你我共沐。在日前的分享會上,作家麥家說,作家應該是一個精神運動員,他要不停去摸高。南國書香節的使命,大抵也是為城市“摸高”,讓精神文化的力量更加立體。
來源 / 南方日報、南方+客戶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