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娱乐圈几次“出圈”的尴尬,让人开始把目光从八卦拉回到更大的问题上:这真只是几个人的失误,还是有更系统的原因?
据央视、人民日报等媒体评论,这类事件已经超出个体,成了公共文化讨论的话题。
别急着骂人,先想清楚问题在哪儿,再说解决办法!
先说说这些“文化失误”都长什么样。
常见的有写错别字、基本历史常识错乱、公开访谈对作品问不出个所以然、获奖感言句子贫乏。
媒体报道里常有视频或声明作为证据——我们看见的是画面,不是谣言。
问题看起来小,但影响不小:观众期待的是基本职业素养,而不是速成包装。
为什么会有这么多“基础错漏”?
第一条线索是教育路径的中断。
很多练习生从小就进入封闭训练环境,正规学校教育被迫中断。
多家深度报道显示,偶像培养强调技能训练和流量塑造,却很少系统补课文化课。
青少年阶段是知识积累和认知成长的关键期,断档会留下长期后果。
第二个原因是产业机制——流量至上。
经纪公司和平台以数据、曝光、带货能力为主要考核指标。
有人能上热搜,广告就来;有人作品扎实但流量少,很难获得资源。
广电总局和中宣部近年来多次发文整治娱乐乱象,正是针对这样的市场导向问题。
但改变考核机制不容易,短期收益驱动仍然占主导。
还有一股力量不可忽视:饭圈文化的保护罩效应。
粉丝会为偶像辟谣、应援,甚至组织数据刷榜。
这本身是支持,但当“批评就等于黑”时,外部监督就弱了。
媒体和公众的纠错机制失效,艺人缺少必要的压力和反思空间,成长就难以靠单靠自觉完成。
当然,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制度。
还有反例告诉我们:文凭不等于文化,学历高也可能表达贫乏;学历低也能有深厚的文化积累。
像一些被视为“专业出身”的演员,有时在采访里也会露怯。
关键不是出身,而是训练里有没有把理解力、阅读力和表达力放在核心位置。
提到“把理解力放在核心”,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陈宝国提出的建议——让评奖者通过写作陈述创作体会。
这不是学术考试,而是想让专业评判更注重演员对角色和文本的理解。
若评审体系真正把理解力纳入指标,演员和经纪公司不得不重视这部分训练,长期看能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向。
那具体能做什么?
首先,经纪公司应在训练体系里保留正规教育时间和文化课程,并对外公布培训计划。
这样既是对家长负责,也是对行业负责。
其次,奖项和媒体评选可以加入“创作理解力”或“艺术呈现深度”的考核(形式可以多样,像陈宝国提议的那样有可操作性)。
监管和平台也要承担责任。
继续规范刷榜等数据造假行为,限制饭圈不良生态对资源分配的扭曲。
媒体应更注重核查与长期观察,不以单次流量结论性评判。
观众也要逐渐培养理性审美——你愿意为一个只有热度没有厚度的偶像买单吗?
最后,说几句给普通人的话:别急着打脸,先想想我们希望看到什么样的艺人?
是会说会唱会带货,还是能把角色讲清楚,把作品说透的表演者?
评论区欢迎你,说说你心目中的好演员是什么样的?
你赞成把“理解力”纳入评价体系吗?
娱乐不是独立的小生态,它反映教育和市场的选择。
解决问题需要艺人自觉、经纪公司改制、评审和媒体回归专业、平台与监管出手共同治理。
别光骂,动手去推动改变吧!
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,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妥善处理。
股票配资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